翡翠是玉中之王,随着缅甸翡翠原石越挖越少,矿口关的越来越多,近年翡翠价格逐年飙升,因为翡翠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。
我们一般见到的翡翠手镯,都是一个个无暇,但说起手镯的加工过程,很多人可能不是太了解,我为大家揭秘翡翠从原石到成品的全过程。
玉石行业有一句名言,即“不识场口,不玩原石”。故在选购翡翠原石时,一定要懂得玉料的产地和特征,否则就无条件做原石生意。场口就是翡翠的产地。缅甸翡翠产地也称矿区或场区,共分六个场区,每个场区又分许多场口。各个场区所产翡翠,外观、质量、颜色都有各自的特点。
1、会卡场口
会卡料皮细嫩,打灯大多表现较好,多为糯种或冰种。特点就是腊皮,淡绿的光滑皮壳,因此被形象地称为“青蛙皮”。
2、莫西沙场口
莫西沙是一个很有名的场口,大部分都是种老肉细刚性足的料子。通常情况下,肉质在自然光下的颜色越黑,种越好。
此外还有很多其它著名的场口,如后江、南齐、莫湾基、木那、大马坎、格拉莫、次通卡等。这些场口的玉石产量多、质量高,交易中经常遇到,这里篇幅有限就不一一配图讲解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一对一解答。
1.玻璃种细腻,颗粒直径小于0.01毫米,无翠性结构。无色且透明,主要矿物为成分单一的硬玉。透明度等级高,水头足,起莹,按字面理解就是透明得如同玻璃一样。
2.冰种结构紧密的有荧光,结构松散的成为“冰渣子”。无色且半透明,主要矿物为硬玉。看起来像冰一样透明,纯净。
3.糯种内部结构朦胧不可分辨,有棉质化,看起来像煮熟糯米的感觉。白色带其他颜色且微透明,主要成分为硬玉。
4.豆种矿物颗粒大,肉眼可分辨。各种颜色均有且不透明,主要成分为硬玉。
除此之外,业内有的主播根据翡翠特点自创了一些种水的叫法,并不准确,但是也具备一些规律特性。